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教学质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创办“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保障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十五”期间,学校在总结以往本科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完善学分制和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为核心,开展了以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改革,为实现构建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一、优化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学校把教学管理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的教学管理队伍。
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年轻化。学校教务处配备了5名正副处长,其中,三人为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双肩挑”干部,两位专职副处长均为在读博士研究生并具有高级职称。行政管理工作人员18人,大部分具有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部分同志还具有基层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2002年以来,教务处新招聘工作人员10人,5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各学院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院长、教务秘书大部分具有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业务熟悉,服务意识强。
学校在采取定期业务培训的形式,不断提高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并组织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研究。2001年以来,学校教务处参与“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2项,承担北京市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3项,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8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在2005年第五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奖励工作中,《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特点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获北京市级一等奖,《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新世纪教材体系建设》获北京市级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学校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研究论文百余篇。
二、加强制度创新,优化管理手段,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1.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为实施学分制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我校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副修制实施办法》(修订)、《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赴境外大学学习及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学习纪律及考勤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部分实现了以弹性学制、有序转换专业和自主学习机制为内容的学分制教学改革。这些管理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为实现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弹性化,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2.建立本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我校通过自行开发和委托开发的形式,设计了本科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选修课网上选修系统、学生成绩登录系统、英语四、六级考试网上报名系统、公共体育课选项选修系统、体育课分班系统等,完善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统计软件,建立了与本科教学管理相关的教材出版及获奖情况、课程开设情况、兼职教授聘任情况、本科专业审批情况、实验室管理数据库等多个计算机教学管理辅助软件,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配合数字人大工程,正在参与论证和开发新的本科教学管理系统、引进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系统。
三、全面推行教学质量体系,本科教学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1.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念,建立“教学质量体系”
2000年起,学校开始进行以建立“教学质量体系”为核心的校内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2000年9月,编制完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管理标准》(RB/JX003-2000),为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改进和审核认证确立了基本原则,同时规定了教学质量体系建立的一般方法和程序,提出了教学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和管理的规则与方法,规定了教学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与外部认证的方法程序与要求,并定义了与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有关的基本术语。该标准于2000年11月15日经校长办公会批准,于2001年开始试点。2003年,在全校推行。
“教学质量体系”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素化,并进一步细化为《本科教学质量手册》、《教学服务规范》、《教学服务程序》、《教学服务提要》、《管理文件汇编》等五项内容,分别对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程序以及依据等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
经过三年多的理论研究、制度准备和实际推行,学校“教学质量体系”已经初步确立。从各本科教学单位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都已按照“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对自身的工作进行了规范。按照“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校、院两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开始渗透到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基础的校内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建立。
近年来,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在推行“教学质量体系”的过程中学校特别强调了校、院两级领导的听课、调研制度,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评估制度。在听课、调研制度方面,规定院长每学期至少听4学时、主管本科教学的院领导每学期至少听6学时、系(教研室)主任每学期至少听4学时,并要求认真填写和保存听课记录表。除院系级主管领导外,学校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将到课堂听课制度化,每学期坚持深入本科教学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填写校领导听课记录表。为保证教学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教学质量体系”的推行,结合学校“院系工作年”、“人事工作年”,学校党政一把手、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及学校教务处及相关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到各学院,就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研,及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评估方面,坚持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教学工作安排和执行情况检查,从2002年起重点加强了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与评估,并逐年提出评估报告。
2.继续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
我校的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开始于1994年,是全国普通高校中比较早的开展这项工作的院校之一。自2001年以来,教务处已经组织7
000多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估,涉及所有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所有本科必修课程。十余年来,结合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该项工作也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调整,到评估程序的完善与执行,再到评估结果的使用及反馈,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不仅成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收集教学信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工具和常规性工作,而且在教师聘任和考核以及岗位业绩酬金核定工作中成为一项“硬指标”。
为保证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对以往评估数据进行分析和听取教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调整。引入同行评价,在确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时将学院领导、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的评价结果以一定比例计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设置并完善了评估结果申诉与复议制度,对评估结果有疑义的教师,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向学校相应机构提出申诉,提请对评估结果进行复议。
3.创新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模式,发挥教学督导在质量监控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1996年,我校创建教学督导制,1998年建立独立的教学督导室管理机构。2000年以来,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观念指导下,教学督导工作在建设一流的质量监控系统、保证一流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一流的人才中发挥应有作用的指导思想下,与时俱进,配合学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推行,制定了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经过6年的督导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我校教学特点的教学督导管理体系,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了教学督导过程监控的独特功能。
建立教学督导制的目的,是为了使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通过教学督导制的即时监控,使学校能够在及时发现、预防、控制质量方面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根据教学督导的工作目标,从开始制定督导质量标准化体系到最终确立,经过了三年(2000—2003)的试运行阶段。这期间,充分总结了来自我校不同专业教学督导员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当前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标准,认真对照ISO9001:2000的各项要求,进行具体剪裁,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将教学督导工作的各种标准、程序、规章制度的文件化。督导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使学校对课堂教学质量状况、教学管理状况的评价,能够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指标更为客观。建立、完善教学督导质量手册、督导程序文件、教学督导规范、督导管理规范、教学指导书、督导质量记录等一系列有效力的文件,对教学督导全程进行真实记录,使教学督导工作真正实现了督导质量的标准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督导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做到了教学督导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学督导员自由听课、无计划、无标准、各自为战的松散督导模式。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标准、有考核,分工合作地按照质量标准规范督导的工作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督导的工作实效。
据统计,教学督导制建立以来,先后有40余位流动的教学督导员,督导本科生、研究生课堂5 200余门次;累计听课11 000余课时;填写课堂教学督导手册4
500余份,采集课堂教学督导调研相关数据15万个左右,以上数据均已编入《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员手册合订本》(12册)。深入课堂内外调研学生、教师万余人,写出督导工作调研报告200余篇,近百万字;参与抽检本科毕业论文千余篇,并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作为专家参与学校“十大教学标兵”的评选工作;学期末考试督导巡视课堂约2
500个,提交《教学督导巡视报告》50余份。每学期为学校提供全校教学督导工作总报告,提供由教学督导员撰写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报告汇编》,面向院系提供《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报告选编》,共计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学期教学督导总报告》10篇;《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报告汇编》12册;《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报告选编》8册,约百万字。
在教学督导室的主持下,完成学校科研课题项目3个:《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2000);《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质量管理研究》(2004)《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指导书系列》(2006),分别被评为2001年北京市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学督导室坚持“人民、人本、人文”的人大特色,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教学督导工作坚持“以教师、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在督导过程中,充分保护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索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把行之有效的形式发展为督导课堂规范。并把“以教师为本”的原则具体化,带来工作方式的全面创新,实现了“督导结合,以导为主”的工作思路。督导员积极主动地总结在课堂督导中发现授课教师的创新教学法,在与授课教师交流授课体会,切磋教艺的过程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主动向年轻教师传授,用人大风格的教风师德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教师。同时,他们还十分注意与优秀授课教师共同总结教学法,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通过对万余师生的调研,遴选出18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深入总结具有人大特色师风教艺的基础上,编撰了《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指导书》系列丛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质量评价体系。与学校新闻中心合作,编写优秀教师脚本7个,协助组织师生拍摄我校有教学特色的教学宣传片,以扩大优秀教师的影响力,在“督导结合,以导为主”的实践中,做了新的尝试。
创新教学管理手段 确保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教学质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创办“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保障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十五”期间,学校在总结以往本科教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完善学分制和建立、健全校内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为核心,开展了以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教学质量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改革,为实现构建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
一、优化教学管理队伍,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学校把教学管理工作放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的教学管理队伍。
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年轻化。学校教务处配备了5名正副处长,其中,三人为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双肩挑”干部,两位专职副处长均为在读博士研究生并具有高级职称。行政管理工作人员18人,大部分具有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部分同志还具有基层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2002年以来,教务处新招聘工作人员10人,5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各学院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院长、教务秘书大部分具有多年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业务熟悉,服务意识强。
学校在采取定期业务培训的形式,不断提高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队伍工作质量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并组织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研究。2001年以来,学校教务处参与“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2项,承担北京市教学改革立项项目 3项,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立项项目8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在2005年第五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成果奖励工作中,《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特点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获北京市级一等奖,《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新世纪教材体系建设》获北京市级二等奖。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学校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研究论文百余篇。
二、加强制度创新,优化管理手段,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1.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为实施学分制创造良好制度环境
我校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完善与学分制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重新修订了《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转专业实施办法》、《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副修制实施办法》(修订)、《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赴境外大学学习及课程学分认定管理办法》、《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学习纪律及考勤管理办法》等管理文件,部分实现了以弹性学制、有序转换专业和自主学习机制为内容的学分制教学改革。这些管理制度的实施,一方面使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另一方面为实现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和弹性化,进一步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2.建立本科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我校通过自行开发和委托开发的形式,设计了本科教务管理信息系统、选修课网上选修系统、学生成绩登录系统、英语四、六级考试网上报名系统、公共体育课选项选修系统、体育课分班系统等,完善了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统计软件,建立了与本科教学管理相关的教材出版及获奖情况、课程开设情况、兼职教授聘任情况、本科专业审批情况、实验室管理数据库等多个计算机教学管理辅助软件,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目前,配合数字人大工程,正在参与论证和开发新的本科教学管理系统、引进Blackboard教学管理平台系统。
三、全面推行教学质量体系,本科教学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1.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念,建立“教学质量体系”
2000年起,学校开始进行以建立“教学质量体系”为核心的校内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2000年9月,编制完成了《中国人民大学管理标准》(RB/JX003-2000),为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的建立、实施、改进和审核认证确立了基本原则,同时规定了教学质量体系建立的一般方法和程序,提出了教学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和管理的规则与方法,规定了教学质量体系内部审核与外部认证的方法程序与要求,并定义了与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质量体系有关的基本术语。该标准于2000年11月15日经校长办公会批准,于2001年开始试点。2003年,在全校推行。
“教学质量体系”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要素化,并进一步细化为《本科教学质量手册》、《教学服务规范》、《教学服务程序》、《教学服务提要》、《管理文件汇编》等五项内容,分别对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程序以及依据等进行了规范,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
经过三年多的理论研究、制度准备和实际推行,学校“教学质量体系”已经初步确立。从各本科教学单位到学校教学管理部门,都已按照“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对自身的工作进行了规范。按照“教学质量体系”的要求,校、院两级的教学管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已经开始渗透到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以全面质量管理为理论基础的校内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建立。
近年来,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在推行“教学质量体系”的过程中学校特别强调了校、院两级领导的听课、调研制度,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评估制度。在听课、调研制度方面,规定院长每学期至少听4学时、主管本科教学的院领导每学期至少听6学时、系(教研室)主任每学期至少听4学时,并要求认真填写和保存听课记录表。除院系级主管领导外,学校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将到课堂听课制度化,每学期坚持深入本科教学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填写校领导听课记录表。为保证教学改革措施的贯彻落实和“教学质量体系”的推行,结合学校“院系工作年”、“人事工作年”,学校党政一把手、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及学校教务处及相关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到各学院,就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研,及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检查评估方面,坚持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教学工作安排和执行情况检查,从2002年起重点加强了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管理与评估,并逐年提出评估报告。
2.继续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提高本科课堂教学质量
我校的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开始于1994年,是全国普通高校中比较早的开展这项工作的院校之一。自2001年以来,教务处已经组织7
000多个课堂的教学质量评估,涉及所有承担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所有本科必修课程。十余年来,结合学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该项工作也不断地调整与完善。从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调整,到评估程序的完善与执行,再到评估结果的使用及反馈,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不仅成为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收集教学信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工具和常规性工作,而且在教师聘任和考核以及岗位业绩酬金核定工作中成为一项“硬指标”。
为保证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对以往评估数据进行分析和听取教师、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对评估指标进行了调整。引入同行评价,在确定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时将学院领导、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的评价结果以一定比例计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设置并完善了评估结果申诉与复议制度,对评估结果有疑义的教师,可以按照规定程序向学校相应机构提出申诉,提请对评估结果进行复议。
3.创新高校教学督导工作模式,发挥教学督导在质量监控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1996年,我校创建教学督导制,1998年建立独立的教学督导室管理机构。2000年以来,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锐意创新”观念指导下,教学督导工作在建设一流的质量监控系统、保证一流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一流的人才中发挥应有作用的指导思想下,与时俱进,配合学校“教学质量体系”的推行,制定了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经过6年的督导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基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适合我校教学特点的教学督导管理体系,在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发挥了教学督导过程监控的独特功能。
建立教学督导制的目的,是为了使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通过教学督导制的即时监控,使学校能够在及时发现、预防、控制质量方面获得更全面的信息。根据教学督导的工作目标,从开始制定督导质量标准化体系到最终确立,经过了三年(2000—2003)的试运行阶段。这期间,充分总结了来自我校不同专业教学督导员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当前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标准,认真对照ISO9001:2000的各项要求,进行具体剪裁,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将教学督导工作的各种标准、程序、规章制度的文件化。督导质量标准化体系的建立,使学校对课堂教学质量状况、教学管理状况的评价,能够实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评价指标更为客观。建立、完善教学督导质量手册、督导程序文件、教学督导规范、督导管理规范、教学指导书、督导质量记录等一系列有效力的文件,对教学督导全程进行真实记录,使教学督导工作真正实现了督导质量的标准化管理。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督导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做到了教学督导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彻底改变了以往教学督导员自由听课、无计划、无标准、各自为战的松散督导模式。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标准、有考核,分工合作地按照质量标准规范督导的工作模式,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学督导的工作实效。
据统计,教学督导制建立以来,先后有40余位流动的教学督导员,督导本科生、研究生课堂5 200余门次;累计听课11 000余课时;填写课堂教学督导手册4
500余份,采集课堂教学督导调研相关数据15万个左右,以上数据均已编入《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员手册合订本》(12册)。深入课堂内外调研学生、教师万余人,写出督导工作调研报告200余篇,近百万字;参与抽检本科毕业论文千余篇,并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作为专家参与学校“十大教学标兵”的评选工作;学期末考试督导巡视课堂约2
500个,提交《教学督导巡视报告》50余份。每学期为学校提供全校教学督导工作总报告,提供由教学督导员撰写的《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报告汇编》,面向院系提供《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报告选编》,共计撰写《中国人民大学学期教学督导总报告》10篇;《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报告汇编》12册;《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报告选编》8册,约百万字。
在教学督导室的主持下,完成学校科研课题项目3个:《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理论与实践》(2000);《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质量管理研究》(2004)《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指导书系列》(2006),分别被评为2001年北京市优秀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教学督导室坚持“人民、人本、人文”的人大特色,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教学督导工作坚持“以教师、学生为本”的工作原则,在督导过程中,充分保护教师的授课积极性,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索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把行之有效的形式发展为督导课堂规范。并把“以教师为本”的原则具体化,带来工作方式的全面创新,实现了“督导结合,以导为主”的工作思路。督导员积极主动地总结在课堂督导中发现授课教师的创新教学法,在与授课教师交流授课体会,切磋教艺的过程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主动向年轻教师传授,用人大风格的教风师德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教师。同时,他们还十分注意与优秀授课教师共同总结教学法,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通过对万余师生的调研,遴选出18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在深入总结具有人大特色师风教艺的基础上,编撰了《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指导书》系列丛书,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人民大学教学督导质量评价体系。与学校新闻中心合作,编写优秀教师脚本7个,协助组织师生拍摄我校有教学特色的教学宣传片,以扩大优秀教师的影响力,在“督导结合,以导为主”的实践中,做了新的尝试。
|